关于麋鹿的知识(麋鹿的简单介绍)
关于麋鹿的知识
的主要成员之一。1930年研究时,根据它的特征订了一个新种叫双叉。照片18是一件保存完整的右边的角一枝,附部分
但是人类的出现打破了地球自然界原来渐变的、相互依存、彼此竞争、适者生存自然秩序。人类逐渐地成长起来,强大到能够“改善”和“改变”环境,建立了“人权”的生存法则。最近的几百年来,人类的活动加快了
在地球上众多已经灭绝和将要灭绝的动物中麋鹿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幸运者:本是中国特有动物的麋鹿曾经在中国的大地上消亡了80年,(而野生麋鹿消亡的时间至少在150年以前)却在西方国家不仅生存,并且壮大起来。如今全世界有24个国家156个公园、保护区拥有麋鹿,总数超过2000只。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将它从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划去。但是19年以前在中国却没有麋鹿的身影。
虽然我国先人很早就认识麋鹿,还将麋鹿每年的换角看作万物复苏、四季更替的标志,但它的英文名却源自法国传教士、博物学家大卫。1865年,大卫在*南苑(元、明、清三代的皇家苑囿,又称“南海子”)发现麋鹿。他认定这是一种从未发现的新物种,并将它公布于世,随后引起轰动。按照惯例,一个新物种的名字要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所以麋鹿的英文名叫作“PereDavid′sDeer”。
从1988年开始,*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陆续开展麋鹿迁地建群和野化放归,这是麋鹿种群经历的第四次*瓶颈。
麋鹿的简单介绍
1985—1987年,我国*与英国*合作开展麋鹿重引入项目,共计77只麋鹿被重引至*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这是麋鹿种群经历的第三次*瓶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麋鹿的保护级别列为“野外灭绝”。在我国,麋鹿是一级保护动物,它经历了从种群繁盛、本土灭绝,到流浪海外、重新引入、种群复壮,再到迁地建群、放归野外、形成自然种群的一段传奇历程。
历史上,麋鹿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温暖湿润地带。根据已经出土的300多个化石分布点判断,麋鹿西达陕西渭河流域,北至辽宁康平,南至*岛,东至沿海平原及*等岛屿,分布范围为东经110°以东、北纬45°~北纬18°。国外,仅在日本和朝鲜发现过麋鹿化石。
“一战”时,乌邦寺庄园的麋鹿数量为88只;“二战”时,数量达255只。贝福特公爵唯恐这些麋鹿重蹈当年*南苑麋鹿的覆辙,于是从1944年开始,他陆续向世界各地动物园输出麋鹿以迁地建群。这是麋鹿种群经历的第二次*瓶颈。
全球约有鹿科动物50种,大多是雄性具角,麋鹿也不例外。雄鹿的角每年都会脱落,然后再生新角。新生鹿角为茸质嫩角,雄鹿十分在意它们,从不用娇嫩的茸角相抵撞。若发生争斗,它们会选择后腿站立,用前蹄拍击对方。三个月后,茸质鹿角长为骨质鹿角,成了雄鹿披坚执锐的武器。
中国唯一一只白鹿
麋鹿是大型群居动物,常常数百只生活在一起,这在鹿类动物中是较为少见的。麋鹿群内各鹿分工明确,大家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共同维持着群体的安全。外出觅食时,外围的成年个体会时刻保持警惕,观察四周环境的变化。每年产仔季时,新生仔鹿常常成群玩耍,责任心极强的母鹿们会轮流站岗,守护在旁。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个体麋鹿是十分弱小的,群居生活不仅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个体的安全,而且能够让麋鹿种群得以繁衍。
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是吉祥神兽“麒麟”的原型,是神怪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甲骨文和石鼓文中都有“麋”字的记载,《诗经》《楚辞》《春秋》等古籍中也可见有关麋鹿的诗词。“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等成语中的“鹿”,都指的是麋鹿。
相较于其他鹿科动物的角,麋鹿的角十分特殊:无眉叉,主叉的尖头向后、向上生长。所以,每逢鹿王争霸之时,雄鹿之间的争斗看上去很激烈,实则“角刃”都向内,决斗双方并非每次要打得你死我活,而是“点到为止”,十分“讲武德”。
1894—1901年,英国第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出重金将原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动物园中的麋鹿(共计18只)悉数买下,并饲养在伦敦以北的乌邦寺庄园内,使得麋鹿这一物种有幸得以保存。可以说,世界上现存的麋鹿均为这18只麋鹿的后裔。乌邦寺麋鹿种群的建立是麋鹿经历的第一次*瓶颈。
麋鹿是偶蹄目鹿科麋鹿属的一种大型食草动物,为我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生性机警、胆小,外表憨态、可爱,因头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故俗称“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