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释迦牟尼舍利世界分布)
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
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
”之七十八好(《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据悉,世界各地留存的释迦牟尼佛舍利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晶状的舍利子;牙齿;指骨;顶骨;锁骨;头发。佛顶骨传到中国的明确记载始于唐代。
佛典描述佛顶骨的形质:《洛阳伽蓝记》卷五记“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世界上仅存一块的佛顶真骨便是出土于南京
佛顶骨,梵文usnisa,音译“乌率腻沙”。本指佛顶肉髻,“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无上依经》)。佛
(《释门正统》),另说一石六斗(《毗奈耶杂事》)。从佛教典籍记载及流传至今尚可瞻仰的舍利可知,佛陀荼毗后所得的舍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未烧尽的遗骨残片,如牙齿、指骨和顶骨等;另一种是《释氏要览》中记述的五色光莹
释迦牟尼舍利世界分布
第一,周长约一尺二寸,直径约四寸,高五寸。折合公制(唐制一寸约三厘米)周长36厘米,直径12厘米,高15厘米,形如蜂窠;
》卷一:面广寸余,其色黄白,发孔分明;《大唐西域记》卷二:骨周一尺二寸,发孔分明,其色黄白;《大慈恩寺玄奘法师传》同上;
所在。因此供养舍利,即如同礼拜佛成道的菩提树、金刚宝座、佛经行之足迹等,欲结下值佛闻法之因缘而速成菩提。《
百年之后,阿育王一统印度,同时大力弘扬弘扬佛法。为此他将8块舍利取出,将其转移再供奉,在世界各地建造了无数间佛塔,珍贵的佛顶骨就在其中。
佛顶骨舍利在历史上是印度最著名的舍利,与佛牙、佛指并列世界三大舍利,它的出土具有重大的宗教和文化意义,其价值不可估量。
释迦牟尼41岁本人照片
佛指、佛顶骨等不同类型的遗骨,即佛真身舍利。当时印度分裂为几个国家,各国皆争抢佛陀舍利,一香姓婆罗门劝导众国王不要自相残杀,于是他们将舍利均分为8份,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以及一节中指指骨,分别供奉在8个佛塔中。
到了唐朝,玄奘在巡礼印度期间也见到了佛顶骨,但比原来的略小。后来使者王玄策从印度归来,将佛顶骨作为佛教传播的圣物带回了中原,并供奉在皇宫之中,最终迁往长干寺保存。还有另一种说法是,佛顶骨舍利在阿育王的第一次大规模转移中就已经来到中国了。
在唐朝以前,佛顶骨的记载屡见不鲜,而唐之后未见资料,可见佛顶骨舍利在唐代以后就在地宫中沉眠,直至千年后方才再次现世。此时的佛顶骨比最初记载的已经小了许多,这是其不断分散转移后进行分割的结果。
它先是在南亚地区流传,北魏僧人慧生去往印度时,曾经瞻仰过佛顶骨的真容,并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其形态:“方圆四寸,黄白色。下有孔,受人手指。闪然似仰蜂窠。”
如今这件珍贵至极的佛教圣物被供奉在了南京牛首山的佛顶宫中,在2012年还进行了隆重的出巡典礼,引来无数信众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