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旅游攻略)
峨眉山月半轮秋
的诗作。此诗作于李白初出四川之时,通过描写月夜舟中所见之景,表达依恋家乡山水之情。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这是李白二十六岁(726)初离蜀地时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峨眉山月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表现了诗人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4)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又一个天高云淡的夜晚,一叶轻舟从清溪出发,在月光的.照耀下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要到达渝州了,从峨眉山一直跟随诗人行走的明月,被岸边的高山遮住看不见了。
峨眉山旅游攻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在一个云淡风清的秋夜,诗人从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挂在幽美静谧的夜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水中,伴随着诗人远去的行舟,和江水一起流向远方。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3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在去辞蜀国之际,向家乡所作的情深意切的告别辞。
“三峡”,此处当指长江三峡,而非嘉州境内之平羌峡、背峨峡与犁头峡,因长江三峡是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必经之道。“渝州”,唐时属剑南道,即今之*市。“君”一语双关,暗指故乡的亲友,明指峨眉的明月。明人唐汝询《唐诗解》说:“‘君’者,指月而言。清溪、三峡之间,天狭如线,即半轮亦不复可睹矣。”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也表示同意:
峨眉山门票多少钱一张
李白出川之后直到61岁于安徽当涂去世,之间从未回过家乡,但干古名篇《静夜思》曾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晚年作《峨眉山月歌送蜀僧宴入中京》,开篇就是“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可见故乡于他是心中藏之,何日忘之啊!
“月在消溪三峡之间,半轮亦不复见矣。“君’字即指月。”因为有舟行渐远,时间与地形变化,峨眉山月己不可复见,而只能在直下渝州的诗人思念之中了。“思君不见下渝州”,“君”与开篇之“峨眉山月”首尾环合,全诗同结句而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而且有余不尽。
“峨眉山月”,是李白诗中出现得最早的月意象,也是他心中的故乡的象征。山月而谓之“半轮秋”,说明他月夜江行正是初七、初八的月半圆时,“半轮”即半边、半个之意,也就是上弦月,“半轮”比“一轮”更富诗意,它既表现了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也深层地暗示了诗人离乡时不无遗憾的惆怅之情,而“秋”字虽系因首句入韵而倒置句末,但这一表时令的虚有的名词与“半轮”这一表实有的数量词组合在一起,更觉空灵蕴藉,诗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