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原文及翻译)
蜀之鄙有二僧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天下的事情有因难的也有容易的,但是看你去不去干,不去干容易的也变困难,努力去干困难的也变容易的。课文中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质疑:作者从蜀鄙之僧的故事发出“人之立志”的感想,请你讲一则小故事,并生发感想,在小组中交流。由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4)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提示:语于(语读四声)在这里语是什么意思?看来,在这里“语”是词(四声),在读三声时,我们可以组什么词?这些词都是名词。看来词性不同,读音就可能发生改变。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小规律,大家要记住它。
蜀之鄙原文及翻译
作者在写这部分内容时,重点描写了两个和尚的对话来对比他们态度的不同。想像当时的情景,你想怎么读他们的对话?自己试着读读。
(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蜀鄙二僧皆欲之南海,结果呢?贫者:越明年,自南海还;富者:犹未能也。板书。
本课是*版小学语文第12册第六课。课文是一则文言文小故事,节选自清代学者彭端淑的《白鹤堂文集为学一首示子侄》。文章通过讲述蜀地边境的两个和尚都想去南海,结果穷和尚去成了,而富和尚没去成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面对困难,有信心,有毅力,勇于实践,是成功的关键。
(点红: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读过这寥寥数语,你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与穷和尚一起,再一同静静地回味这一路的艰辛吧!
文章选材的角度新颖。历史上劝学的文章甚多,但要结合实际,从人的天资昏聪,能力庸敏来训示劝学,还是前无古人的。
蜀之鄙有二僧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以对话形式展开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情节。运用地比,寓含深刻的道理。两僧比较,一劳一逸,一勤一懒,结果自有一易一难、一成一败之别。以事喻理。叙述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虽然讲的不是学习,但在道理上与学悄类似。通过设喻,生动地说明了道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力。
朗读指导:要辨别人物说话的语气,揣摩人物说话在的情态,有表情的朗读。如两处“子保恃而往?”第一次应读出疑问的语气;第二处则要读出反诘的语气。
穷和尚表面上看来依靠的只是“一瓶一钵”,这只是外在的条件,其实他内心有无比巨大的力量支持他。穷和尚有坚定的决心、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十足的信心、坚强的毅力。他相信有了这些,他不需要更多的外在条件,就是“一瓶一钵”就足矣了。
(通过配乐图片*,再次创设情境,回顾穷和尚的千辛万苦,从而引发对课文中的空白的想象:穷和尚在回来后对富和尚说些什么?富和尚为什么面露惭色?深化对中心的理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故事,板书:蜀僧。蜀,由三部分组成,注意观察字形。僧,可以按照什么规律记忆?齐读课题,课题是什么意思?课文以“蜀僧”为题,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