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声附和什么意思(随声附和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随声附和什么意思
模样。”亦作“随声趋和”。宋孔炜《文安谥议》:“其学务穷本原,不为章句训詁,其持论雄杰卓立,不苟随声趋和。”
宋魏了翁《直前奏六未喻及邪正二论》:“人至於忠忱体国,真实任事,则图惟国事之济,言虑所终,事惟其是,而岂肯
以侥倖万一乎!”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宫殿》:“世宗既改大礼,恚羣臣力争,遂改郊改庙,一切变易从新,并改殿名,大臣
举朝皆震慴不敢言。”鲁迅《呐喊·端午节》:“他两颊都鼓起来了,仿佛气恼这*正和他的议论‘差不多’,近乎
随机选择5-9岁儿童1000名进行某疫苗接种效果的研究,接种后随访10年发现,80%的接种者未得某病。由此,研究者认为此疫苗有效。此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随声附和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有效沟通的原则是()。1准确、清晰、使用标准词语/短语;2使用标准程序;3提高听力技巧;4进行有效反馈。A.123B.1234C.124D.134
使用场景(UsageScenarios):随声附和通常用于批评那些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以及那些只会盲从他人意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没有自己主见的人,以及那些只会说别人想听的话的人。例如,在团队工作中,如果有人只会盲目跟随别人的决策,而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我们可以说他随声附和。
详细解释(DetailedExplanation):随声附和是一个贬义词语,形容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只会盲从别人的意见或说话,缺乏*思考和判断能力。这种人往往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害怕得罪别人,所以只会跟随别人的声音,不敢有自己的主见。
延伸学习(ExtendedLearning):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思考和判断能力相关的成语,如“*思考”、“明辨是非”等。
成语结构(StructureoftheIdiom):随声附和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随”、“声”和“附和”。
遥遥在望什么意思
故事起源(StoryOrigin):随声附和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官员叫鲍叔牙,他非常聪明而且有才华,但是他从小就非常害羞,不敢说自己的意见。每次有人问他问题,他总是随声附和,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因此,人们就用“随声附和”来形容那些不敢说出自己意见的人。
记忆技巧(MemoryTechniques):可以通过与鲍叔牙的故事联系起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害羞的人,每次都只会随声附和别人的意见,而不敢说出自己的主见。
但其支持者中,随声附和的不少,其感情的认同甚于理性的反思,浮泛的比附多于谨慎的论证,使该学说整体上缺乏严谨的理论建构,持论不够质实,仅仅停留在假说阶段;反对者则多转而把东亚成功归因于制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