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强汉者原文)

豆子5个月前 (12-10)精选热门256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宣帝刘病已时期,匈奴内部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而北匈奴郅支单于仗着离汉朝比较远,加上怨恨汉朝扶植南匈奴,于是联合康居王在都赖水(今恒逻斯河)畔兴建了一座郅支城(今江布尔),作为自己进一步向西域扩张势力的根据地,直接威胁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汉元帝时任命甘延寿为新的西域都护,带领部将陈汤远赴西域上任,而陈汤是个热血青年,热衷于建功立业,他看到了郅支城对西域的威胁,建议甘延寿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灭了北匈奴!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犯我强汉者原文)

再说郅支单于,自恃远离汉朝,所以并未修建坚固的城池。陈汤的大军突然从天而降,郅支单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郅支单于负伤躲进内室,汉军官兵争先恐后地冲进去将他刺死,他的头颅被八百里加急传送到长安,北匈奴就此灭亡。

斩杀匈奴单于,这可是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一辈子想做都没有做到的事,陈汤却做到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壮举啊!

犯我强汉者原文

看到别人收获满满,北匈奴首领郅支单于感到自己被边缘化了,一个劲地埋怨皇帝太偏心,整天羡慕嫉妒恨。于是他就杀掉汉朝的使臣,远遁西域,退到了现在的西伯利亚。

陈汤却说:“这次军事行动成败的关键在于快速和隐蔽。如果按照常理出牌,我太了解朝廷的那帮文武大员了。他们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等他们扯完皮,匈奴人肯定早就知道了,到时候不仅功败垂成,而且我们也将面临灭顶之灾。”

陈汤对甘延寿说:“郅支单于无法无天,如果继续放纵其坐大,终将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我们只要召集附近屯田的汉军,再联合乌孙等对汉朝友好的国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匈奴的老巢,必能活捉郅支单于,这是我们建立千秋伟业的大好时机!”

众所周知,在古代,假传圣旨是灭门九族的重罪。甘延寿拖着病体正要阻拦,陈汤按剑怒斥道:“现在大军已经集结完毕,犹如箭在弦上,干不*看着办吧!”

战斗结束以后,陈汤给朝廷写了一个奏章,说明了此战的意义。在奏章的末尾,陈汤重重地写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虽远必诛的原话是什么

但郅支单于认为自己远在漠北,汉军绝对不会贸然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讨伐他。天高了,皇帝也远了,谁也奈何不得他。他将汉朝的使者囚禁起来,百般*,一点都不给朝廷面子。

面对嚣张的郅支单于,朝廷一时间也没有好办法。汉朝*除了强烈谴责,剩下的也就只有深表遗憾了,局面就这样僵持下来。

郅支单于仗着自己兵强马壮,拳打乌孙敬老院,脚踢大宛幼儿园,四处恃强凌弱。西域各国人人自危,纷纷向郅支单于进贡。

标签: 强汉者原文

相关文章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原文)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原文)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故事是:从前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声称自己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又说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三只猪盖房子(《三只小猪》原文)

三只猪盖房子(《三只小猪》原文)

三只猪盖房子 三只小猪家旁住着一只大灰狼,他看到小猪盖了稻草房、木板房,心想:这么不牢固的房子,我一定能攻破,吃到猪肉了。这时狼的脑子里闪过了一个又一个好主意。 老三每一天起早贪黑,一趟一趟地搬回一...

南辕北辙文言文(南辕北辙小古文原文及翻译)

南辕北辙文言文(南辕北辙小古文原文及翻译)

南辕北辙文言文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孔雀东南飞翻译(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注音)

孔雀东南飞翻译(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注音)

孔雀东南飞翻译 《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根据此诗“小序”,应是汉末建安时代的作品,故属“汉乐府”范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意思是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这句诗...

望梅止渴文言文(望梅止渴小古文原文和翻译拼音)

望梅止渴文言文(望梅止渴小古文原文和翻译拼音)

望梅止渴文言文 行军时,找不到通往水源的道路,全军都很渴,于是下令说:“前面有一大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梅可以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用这个办法让部队赶到了前方,找到了水源。 曹操行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八句话原文及译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八句话原文及译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从人的一生来看,本爻所代表的时期应该是35-45岁左右,这个时期人生事业处于不上不下、压力最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满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可能就会半途而废了。 《象...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