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最早发现甲骨文(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是)
谁最早发现甲骨文
清末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秋,在*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1845~1900年)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画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动物的骨骼,在这种骨头上怎会有刻画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另外,据古董商范寿轩的第一手资料,山东《潍县志·艺文卷》记载:范寿轩与其弟游彰德小屯,屯人出龟甲相示,寿轩以钱数千购四五十片,即至京师找王懿荣。王懿荣“见之惊喜”,出大价钱买下,“而甲骨文始显于世”。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做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寿轩等人进行收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因而尽管孟广慧和王襄早在王懿荣之前见到了龟甲,并不能认为是他们发现了甲骨文。如果是他们发现了甲骨文,范寿轩见到龟甲在他们之前,而卖给范寿轩龟甲的殷墟遗址村民又在范寿轩之前所以,不管是吃药发现还是因古董商卖甲骨而发现,王懿荣都是第一个将甲骨文辨认研究的人员,他应该是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
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第一个发现甲骨文的人是
甲骨文的发现,在我国学术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它使学者的目光从许慎的《说文解字》和鼎彝铭文的局囿中解放出来,为我国的文字学、古史学的研究开拓出一个崭新的领域。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
然而,也有少数专家对“王氏发现说”提出了质疑:一是,*菜市口那时候并没有“达仁堂”这家中药铺;二是当时中药铺只收购没字的光板龙骨,带字的压根儿不要,所以当时中间商收集到有字的甲骨时,都要将字迹刮干净才卖给药店;三是那些龙骨向来是捣碎后出售的。因此,王懿荣发现做药的龙骨上有字之事令人生疑。
因此,即使王懿荣1899年偶然发现甲骨文确有其事,但他发现甲骨文不但在孟广慧之后,而且所购甲骨都是孟广慧选剩之物。因此,甲骨文发现的时间应追溯到1898年,最先发现的应该是孟广慧。
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人们在占卜和祷告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符号和标记。用以记录当时发生的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与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址被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三大发现。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
从隶书发展而来,别称为正楷、真书、正书等。楷体书法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是:唐朝的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和宋末元初的赵孟頫(赵体)。其中,颜真卿和柳公权,因其书法挺劲有力,笔画有骨感,被称为“颜筋柳骨”。
甲骨文一般而言,我们能见到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又因商朝晚期主要将其用于占卜记事,因而也叫“甲骨卜辞”。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最为严密和完整的文字。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甲骨文的第一个发现者。2.金文
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隶书结构严谨而庄重,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在隶书中象形部分逐渐减少,因其书写较
是介于草书和楷书这两种书法之间。行书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行楷是比草书偏规范,但比楷书偏自由奔放;行草则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泼墨挥笔,顷刻成就。古往今来有三大行书,其中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圣)的《兰亭序》是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颜真卿所书《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