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古诗(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
题西林壁古诗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是苏轼在庐山游历时所写的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看却是高耸入云的山峰。从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的面貌各不相同。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身处在庐山之中。
登高方能望远,人生亦需如此。在《登鹳雀楼》中,王之涣以壮丽的自然景象,抒发出对更高境界的追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仅是对远方的渴望,更是对人生的期许。只有站在高处,方能看见更美的风景。勇敢攀登,方能登临绝顶,人生如此,事业亦如此。
在这十五首诗词中,有些描述了人生的苦难与欢乐,有些则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还有的诗词则以富有哲理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这些诗词都以不同的方式,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思考。
《妾薄命》以阿娇为喻,讲述了女子以色事人、得宠短暂的哲理。诗中指出,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美貌取悦他人的人,能得宠到几时呢?这首诗提醒人们,不要依靠美貌和表面文章来获取短暂的成功,而应该注重内在的品质和价值。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道理
在这首《浣溪沙》中,晏殊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哲理的画卷。他借物喻人,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比作一曲新词和一杯美酒,让人陶醉其中。然而,这些美好事物也会消逝,但晏殊告诉我们,即使消逝,也会有新的美好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虚无。这首诗让我们明白,人生中的得失是常态,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并珍惜当下的美好。
《游山西村》是陆游的一首代表作,它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世界。在山重水复的旅途中,诗人用细腻的笔触表现出了柳暗花明的景象,让人在绝境中看到希望。诗中的箫鼓之声让人感受到古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生活的热爱。此诗不仅是一首旅游诗,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引人深思。
在历经巴山楚水的艰辛,感受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后,刘禹锡的诗篇《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他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他以自己的经历为题材,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生动形象,描绘出在困境中重生的希望与勇气。这首哲理诗,不仅表达了刘禹锡的豁达胸怀,也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蔽月山房》以山与月的对比,揭示了人生中常见的误判和偏见。当我们将目光放远,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和局限性,我们就能更客观地看待问题,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世界。只有不断学习、成长,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