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化妆步骤(唐代女子化妆的正确顺序是)
唐代女子化妆步骤
先秦伊始,中国就出现了崇尚女性嘴唇美的风潮,宋玉《神女赋》中的:“眉连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形容,就是对像丹砂一样红润,艳丽的女性嘴唇的赞美。点唇的形成不晚于汉代,其所用的唇脂是以丹砂作为主要原料再加上动物脂膏制成,这样的唇脂既带光泽又防水,且覆盖能力极强,可用来随心意改变唇形,实为上佳的化妆用品,正因此才产生了点唇的艺术。而无论点唇的款式如何转变,都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嘴为美。▼
史籍记载,女子用*颜料染画额间,是南北朝之后才流行起来的一种化妆习惯,据说是从贴金的佛像上得到的灵感,将自己额头染成*。而额黄的作法也有两种,分为用笔沾染料涂染的染画法和以胶水黏贴*薄片状饰物于额上的黏贴法。
我们常说洗净铅华,铅华说的便是古代女子抹在脸上的妆粉。早在战国时期,女子便开始使用铅粉来修饰自己的颜面。在盛唐时期,据说还流行过只敷铅粉的“白妆”,“最是孀闺少年妇,白装素袖碧纱裙”,白居易咏的便是古代以铅粉傅面的女子。
而花钿是额黄的进阶版,相传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仰卧在含章殿下,微风一过,身旁的梅树飘下一朵梅花,正正地落在了公主的额上,额上立刻被染成了花瓣状,洗之不去。花钿的款式从小小一个圆点到以金箔片、鱼鳃骨、螺钿壳乃至云母片等材料剪裁成的各种花朵形状皆有,更有些繁复得以牛角、扇面和桃子为状。而从颜色来看,则比额黄丰富得多,金、白、黑、青绿等各色均有,这视乎花钿的材质而定。
唐代女子化妆的正确顺序是
化妆从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三千年,随着人类进步,社会发展,风俗变迁等,已然也随之经历了一番沧海桑田的变化,由最简单的涂脂抹粉,到后来的繁缛妆饰步骤,女子化妆偏好的更迭起伏总是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相依相连的。如果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观照它,它也可算是古代社会审美意趣的最直观投射了。
“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画楼帘影挂斜阳,谁凝望,纨扇掩红妆”许多诗词歌赋中涉及到的“红妆”便是指涂了胭脂的妆容。古时胭脂还有三种用法。一种是在妆前先和铅粉调匀至檀红即粉红色,再抹至脸上,古时称之“檀晕妆;一种则是铅粉之后再在两腮部位涂胭脂,这便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了;最后一种是现在脸上涂一层胭脂,再用铅粉轻轻罩一层,俗称“飞霞妆”。▼
如今姑娘们出门买个菜都要打个底、来支唇膏,就更别提约会、面试等等场合了,打底遮瑕、描眉画唇、睫毛眼线、腮红修容一样不落,归根结都就是为了美美美呗。本以为咱们已经够繁琐了,没想到古时候的女子更能折腾,化起妆来比现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染额黄或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最后涂上唇脂,足足七步才换来“芙蓉不及琳玲港货”。
最简单的化妆3个步骤
斜红也是当时*的一种流行妆饰,用胭脂描在太阳穴位置,一般呈月牙形,有些甚至故意描绘成残破状。据张泌《妆楼记》记载,斜红来自于三国时期一个十分得魏文帝曹丕宠爱的宫女薛夜来,她不小心撞上水晶屏风,在额角上留下伤痕却依然备受曹丕宠爱,宫女们看着羡慕不已,于是都用胭脂模仿起薛夜来额上伤痕的样子,斜红由此而来。
古代女子极其重视画眉,也许是因了“眉目传情”的佳话,形容古代女子的妩媚姿容时,总少不了提到“蛾眉”、“眉似翠黛”、“眉蹙春山”之类的形容。古代的画眉工具是一种名唤“青黛”的矿物,使用时在石砚上磨碾,将粉末加水调和后便可描眉,隋唐之后有了更为便捷的无需碾碎的“螺黛”,宋代色泽更为细腻的“烟墨”又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