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遇到兵下一句(秀才遇到兵怎么反驳)
秀才遇到兵下一句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一句歇后语。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秀才”指读书人,满腹经纶,“兵”则指没念过书的人,也许大字不识一个,但秀才就是干不过兵,这是为什么?
因为古代有“好男不当兵”,只有老粗才会去当兵。这句俗语说的是读书人与武夫的价值观和沟通方式不同,难以亲切友好的在一起交流沟通,硬要沟通可能还是一件比较费劲的事情。
在清代,吴川县出了一个才子,名叫林召棠。他父亲从小对他管教甚严。有一回,他父亲听人说,林召棠戏弄女性,行为不端,十分生气,本想责罚儿子一番。后来,他想到事情尚待证实,便出一合字上联,令儿子对下联,从中进行试探。上联是:
秀才遇到兵怎么反驳
林召棠自幼聪慧好学,秀才、举人皆一试而中。道光三年(1823年),他赴京应试,又一举考中了头名,在殿试时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并当众夸奖。消息传遍九州,南北文人既羡慕又妒嫉。
然后落款:“新科状元林召棠题。”两房人见到新科状元才华出众,办事公平,都很钦佩,一场风波就这样平息了。
不久,林召棠告假回家省亲,路经苏州,投宿*会馆。会馆主人宴请林召棠,也请来一批苏州才子作陪。苏州是个文化发达的古城,在座的苏州才子看见林召棠衣着朴素、谈吐无华,便怀疑他的“状元”之才。于是以苏州的关帝庙欠缺一副对联为由,请林状元挥毫题对。林召棠看出苏州才子的意图,颔首微笑,也不推辞。只见他饱蘸浓墨,一挥而就:
有一天,林召棠来到鉴江古渡的南桥头,想过河去,撑渡的老船工对他说:“林公子,早就听说你一肚文才,我有一句上联,你若对通,我立即撑你过河,如何?”林召棠回答说:“这有何难?请把上联道来。”老船工出的上联是:
铁打的公鸡下一句
这时,新科状元林召棠回乡省亲,路过此地,问明情况后,就出面进行调解。他叫人取了纸笔墨,从容挥毫写下“林家祠”三个行书大字,然后又写了一副对联:
再说,恩平县城郊的林家村,姓林两房人新建了一座祠堂。一房人认为:论资排辈,他们的先祖林松椒是叔公,祠堂应取名为“松椒家祠”。另一房人则认为:“松椒虽然是叔公,但自己这房的人多,捐来建祠堂的款也占多,应该以自己的祖先林崇歧命名,叫作“崇歧林公祠”,双方吵吵嚷嚷,争持不下。
金榜题名曾是古代许多读书人的向往,是能力和学识的最有力证明,也是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途径。然而,在乾隆年间,发生了一桩匪夷所思的事情,一个乡野乞丐竟然被乾隆帝亲自点名为状元,而他并没有参加繁琐的科举考试。这似乎让人难以置信!一个乞讨为生、一无学识技能的乞丐,怎么能引起乾隆的青睐,甚至被任命为状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