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故事(退避三舍原文和解释)
退避三舍的故事
“退避三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
他在楚国的时候,楚成王以诸侯的礼节来对待他,重耳赶紧辞谢,不敢当这种大礼,他的臣子赵衰就劝他说:你逃亡在外十多年,小的国家轻视你,何况大的国家呢,现在楚国是大的国家,现在对你以礼待之,你不要谦让,这是上天的恩赐。
退避三舍原文和解释
后来发生战争的时候,果然晋国和楚国在战场上相遇,晋国的军队就退了90里的地盘,晋文公的士兵不理解,就问晋文公说:为什么要退?晋文公就说:以前在楚国的时候约定过退90里地,怎么能够违背呢?
于是他接受了楚王的礼节,楚成王给重耳非常优厚的待遇,重耳也表现得比较谦虚,楚成王就说:你就要返回自己的国家了,不过回去以后拿什么回报我呢?重耳说:你这里金银玉帛都不缺少,你还有多余的东西,不知道怎么报答你。楚成王说:即使这样,你怎么样报答呢?重耳说: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如果与你的士兵在战场中交手的话,我会退90里的地盘。
退避三舍发生在哪次战役退避三舍个故事讲的是晋国的重耳为了报答当年逃亡之后受到楚王善待的恩情,所以在晋、楚两国交战的时候实现自己当初的承诺从而退避三舍。
而发生退避三舍这个事件的战争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战,它发生在公元前632年,在这次战役中楚方有四万多的兵力,而晋方只有三万多的兵力,但最终还是晋方获得了胜利。
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退避三舍这个时间发生在城濮之战中,因为晋国的重耳为了报答当年逃亡之后受到楚王善待的恩情,所以在晋、楚两国交战的时候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现在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免冲突的发生,从而退让、回避的行为。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现在被用来形容某一个人为了免冲突的发生,从而退让、回避的行为,这个词的近义词有委曲求全、避而远之,反义词有锋芒毕露、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