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联的讲究(2024年贴春联的最佳时间)
贴对联的讲究
这两块桃木板名词对名词;右边“垒”字是仄声,左边“荼”字是平声,正好和对联的读法、写法一样,即桃符就是最早的“春联
》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秦汉以前,中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对联。他在金陵(今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幅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革命胜利后,中华**的成立,使对联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更直接地掌握到了广大劳动*的手中,焕发出青春的异彩。人们用它歌颂*的领导,表现美好生活,反映时代风貌,寄托革命情怀。从抗美援朝到土地改革,从农业互助组到*公社,从大跃进到十年“*”,对联这一艺术形式无不打上了时代的印记
2024年贴春联的最佳时间
两汉时期,一种叫做“赋”的半诗半文的文学形式发股起来。这种文体讲究文采和韵律,兼具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在汉代颇为盛行,以致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体。在赋体作品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
元代,由于种种原因,对联较之宋代有些冷落,流传下来的也不多。但在元杂剧中却出现了对联的形式,在每剧的收场时,常常用对对子的形式点出题目和正名。
在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两句对偶工整、含义明确,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应春节的气氛。又由于次年正月(964年)后蜀被灭亡,宋朝派吕余庆任成都知府,宋太祖赵匡胤的诞生日又称为长春,这与孟昶联中的“纳余庆”“号长春”的奇异巧合,被世人视为“卜语”、“预言”。因为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一幅春联
前后,一方面中国数千年帝制被推翻,另外一方面反封建斗争继续进行,而在此过程中,对联也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宣传与批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如革命人士刘师亮等就写过不少讽刺批判封建统治和社会弊端的对联,如:“自古未闻屎有税,而今只剩*无捐”。其语言幽默辛辣令人喷饭,又一针见血,对社会统治*、民不聊生的丑恶现实做了无情批判
人们熟知的流传甚广的商业店铺用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既不同于沿袭的古代对联,又近乎于流传的现代对联。又如“龙凤呈祥歌盛世,五谷丰登庆太平”,“物华天宝扬海内,人杰地灵遍神州”,“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报新春”都是我国民间多少年来盛传不衰的好春联,直至今日仍具活力。我总忘不了自己孩提时代在故乡景德镇过年时看到的许多好春联,至今仍吟诵不忘,记忆犹新。
守孝三年对联颜色顺序
闻说又有人用江西省八个地名巧作对联:“新建石城万年万载,永修铜鼓乐平乐安。”则注重了字,词的义,音相对。此不失为绝妙之佳联。笔者早年曾在瓷都景德镇看到一副好春联:“三阳开泰光照日月,青花梧桐香飘春秋。”此联中的“三阳开泰”与“青花梧桐”同系景德镇的传统艺术名瓷,而上下联的“光照日月”又与“香飘春秋”在字,词的义,音上巧妙相对。说明此联作者是深谙古人作联之道的。
我有一位朋友前年于某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他的文学功底不浅,尤擅长吟诗绘画。我记得有一次去他家做客,看到他的书房里挂着他的一幅新作国画,上面有他题写的一副配画对联:“窗外青枝吐翠日作画,屋内红袖添香夜读书”,其中诗情画意引人入胜。那年春节时他于踌躇满志中作联自赏:“三载寒窗拂扫冬雪遍地,万里鹏程扶摇春风满天。”此联意蕴深邃,不同凡响,又令我回味不已。
据说新中国诞生时有人曾作联庆祝:“**成都,西安南宁长春。”作者巧用我国六大城市名称成联,但细细品味却觉得不甚贴切。请看此上联中的“*”是作为动词之意,且“成都”与“长春”的词义亦不对等,再则上下联末字同为平声。严格说来,此联乃美中不足矣!
春联顾名思义用于新春佳节,但其他的对联可用于一年四季。试举古人曾以宋诗吟秋“年华冉冉催人老,风物萧萧又变秋”。亦有今人吟秋作联曰“彩虹映苍松劲挺,金秋展少年文丰”。读罢便感意境大不相同。*时期人们常用毛泽东诗词代联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又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回首当年人们仍记忆犹新。
新春伊始,春节将临,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城乡百姓家家户户总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辞旧迎新,期冀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甜甜美美的新春佳节。可以说,春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而春联则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这是因为春节源于我国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春联便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应运而生,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