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三十而立:原意是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如孔子三十立于礼。现代则多指有所成就。“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意思是: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无论你正踏入哪个生命的阶段,让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信仰,追随内心的声音,用智慧点亮前行的路途。在岁月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存在感,用心走过每个人生的春夏秋冬,活出精彩纷呈的人生画卷。
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年逾七旬,我们或许已经完成了人生成长的大部分旅程。但在此时,依然能够追随内心的欲望,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何等美妙的一件事。
吾辈当在潮起潮落的沙滩上,迈出属于自己的足迹。不同的年龄,如同人生的不同章节,各有风景。唯有在不同的阶段认真对待、踏实前行,方能体会到岁月的深沉与智慧的积淀。
六十而耳顺,如同明净的琴弦,顺应心声,悠扬自在。此刻,我们学会了聆听他人,包容差异,以一颗宽容的心迎接人生的风雨。
三十而立,如同一棵茁壮的树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应对过生活的起伏,学会了*思考和抉择。而在四十而不惑的时候,或许我们曾为人生的选择迷惑过,但通过经验的洗礼,我们逐渐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
五十而知天命,这是一个觉醒的年龄。在渐渐成熟的心智中,我们开始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懂得接受自己的过去,坦然面对未来的种种可能。
大道至简,而《论语·为政篇》中的这句箴言更是深得其中奥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迈向智慧之路的起点。年轻的我们,怀揣着梦想,肩负着对未来的渴望,这正是锻造自我、塑造人生的关键时刻。
这段箴言,不仅是孔子的人生阐释,更是对我们每个人人生成长的精辟总结。在追求事业的同时,我们更应明白,人生不只是成功与失败的轮回,更是一场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奇妙之旅。
四十不惑:人到了四十岁,应该业有所成,不会因为人生际遇遭受挫折或其它一些问题而有所困惑,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七十随心所欲:经历知命。耳顺后,学业和心性到了很高的境界,或者说到了成圣德地步,自然随心所欲,对事物和人生各方面都参透。这是孔子一生的自我总结,也是现世国人自省自勉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