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食新是什么意思(小暑代表的意思)
小暑食新是什么意思
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季风气候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
小暑即为“小热”,意思是此时虽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俗话说:“热在三伏”。
莲藕是解内热的利器之一,《本草纲目·果部·莲藕》记载:“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六七月份正值鲜藕上市,口感也是异常鲜甜。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今日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此时,暑气肆意升腾,大地上难有凉风可寻觅。“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今年小暑后,将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伏日,人们常常食欲不振,俗谓之“苦夏”。一直以来,小暑节气有“食新”的习俗。
在古代,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并将新打的米磨成粉,制成各种美食,与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小暑代表的意思
伏天民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相比较之下,粟谷最容易保存,唐史文献记载说,隋朝灭亡20年后,储备长安的存粮粟谷尚能食用。不过,黍、粟、麦最早都是以颗粒形态食用,小麦做的叫“麦饭”,口感较差。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多年从事农业考古的沈志忠教授分析认为,“食新”所用的“米”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多次变化,习俗本身一直存在演变过程。
水稻的全国流行则相对较晚。成都宝墩遗址近日发现了4500年前的水稻田遗迹,印证了早期水稻在南方的种植;直到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仅有少量水稻种植的记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才在一定范围内开始种植水稻。
颜师古注释《急就章》卷二“饼饵麦饭甘豆羹”这一条称: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也就是仅去掉糠皮,不经磨粉,直接做成一粒粒的麦饭。
小暑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
沈志忠从《旧唐书》中找到水稻的推广种植踪迹。据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曾经派遣后来成为宰相的张九龄在河南辟田种稻。同时,在西北和东北地区也有种植。另外,《新唐书》记载凉州都督派遣甘州刺史屯田,收获水稻。甚至有文献表明,在唐代,云南出现稻麦二熟制,岭南更是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现双季稻。
《说文•食部》中记载“陈、楚之间食麦饭日蜚”,说的是关东地区基本依靠食用麦饭为主。由于小麦在产量和适种地区广等方面有优势,从汉代起,小暑“食新”,是指当年收获的新小麦。
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