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三省人口负增长(东北三省人口2022总人数)
东三省人口负增长
近日,第十五届人力资本国际研讨会暨2023年中国人力资本报告发布会在*财经大学召开,公布了我国最新人力资本指数估算结果。南都记者从该报告了解到,从年龄看,1985到2021,中国劳动力平均年龄从32.25岁增加到39.42岁。“打工人”一年比一年老,其中,2021年乡村男性劳动力的平均年龄超过40岁。
报告指出,中国人力资本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降低。2001-2010年间,城镇人力资本总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5.26%,而农村为8.35%;但在2010-2021年间,城镇人力资本的年均增长率降至9.09%,而农村降至4.33%。2021年,中国人力资本总量按当年价值计算为3378.3万亿元,其中,城镇为3005.6万亿元,农村为372.7万亿元,分别占人力资本总值的88.9%和11.0%。
但2022年*依旧是常住人口、出生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最多的省份。数据显示,2022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8475.1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6.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94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占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达到9.68%。
从性别来看,中国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正在逐渐消失。截至2020年,城镇男性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53年,女性为11.61年;乡村男性为9.30年,女性为9.06年。其中,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幅度比男性大。具体来说,女性未上过学人口数的减少速度比男性未上过学人口数的减少速度更快,而在高等教育中性别差异也已大幅降低。
从地区看,劳动力平均年龄“最老”的省份是*、辽宁、吉林、*、浙江;“最年轻”的是*、新疆、*、贵州、*。从性别看,一方面是女性受高等教育程度大幅提升,但是男女实际人均人力资本差距在不断扩大,这在近年的收入水平的差距上也有类似趋势。
东北三省人口2022总人数
报告指出,由于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城镇的教育回报率(一年额外教育带来的收入增加百分比)呈下降趋势,城镇男性教育回报率从2008年的最高点的8.3%降至2020年的5.7%,而城镇女性在相应年份从10.0%降至6.0%。相比之下,乡村的教育回报率保持相对平稳或上升趋势。
人力资本总量包含劳动力人口的人力资本以及未成年人的预期人力资本,退休人口从一般经济意义上定义的人力资本为零。即人力资本总量取决于未退休人口数量、人口年龄结构及教育程度等。其中,报告中的劳动力人口定义为16-55岁的女性,16-60岁的男性,不包括学生。
今年以来,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孔乙己的长衫”“学历诅咒”“35岁就业”等词引起讨论。我们该如何认识受教育程度与就业收入的关系?受教育的回报率在下降吗?中国的人力资本情况如何?各地的人力资本有何差异?
人口老龄化也是一个全国的趋势。从1985年到2021年,中国0-15岁人口占未退休人口比例从39%降至23%;45岁到退休年龄人口的占比由10%上升到24%。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的排名比去年下降了一个位次,新疆超过*和*,成为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第三年轻的省份(37.42岁)。
人口负增长的国家排名
在*,2022年出现了40年来首次常住人口负增长。《2022年*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省常住人口12656.8万人,比上一年减少27.2万人。从流动人口来看,2022年*省外流动人口减少69.2万人。分析指出,这与*近年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少企业外迁和转移,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转变有关。此外,*散发多发也是省外流动人口暂时回流返乡的阶段性因素。
从基于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指标来看,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整体呈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6.14年上升到2021年的10.75年,其中城镇从8.23年上升到了11.69年,乡村从5.47年上升到了9.24年。
据了解,人力资本通俗来说是指能够带来效益的知识、技能及能力。人力资本综合度量包括教育在内的多个方面,一般通过个人收入来度量。《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3》采用并改进国际上广泛应用的Jorgenson-Fraumeni终身收入计算法,以货币为综合度量指标对中国人力资本进行估算。
总体来看,中国大陆各省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分布从32岁到41岁。分地区来看,2021年中国劳动力最年长的省份在东北,分别为*(41.17岁),辽宁(40.76岁)和吉林(40.57岁),均超过40岁。近年来东北青壮年人口流失、人口老龄化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从公布的2022年各省份出生率来看,东三省也是出生率最低的。此外,*、浙江的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也超过了4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