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雨的下一句(久旱逢甘雨的心情表达)
久旱逢甘雨的下一句
久旱逢甘雨,人心自然喜悦。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在长时间的干旱之后,终于迎来了甘雨,使人们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下一句则是“洛阳纸贵,云间响彻龙吟声。”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意思是说此时正是盛世文化繁荣的时候,洛阳文化名人辈出,而天空中传来的龙吟之声更加显得气势磅礴。这两句诗都是典型的唐诗风格,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时代和生命的感慨和思考。
古有四喜,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喜中,尤以“金榜题名”最受文人推崇,因为这是他们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途径。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成为古代文人一生的追求。
这才是真正快乐的人生啊!那些生活的困顿和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也不值一提了。一朝金榜题名,心头有着说不尽的畅快,真想拥抱大自然,就这样尽情地放纵。策马奔驰在春花烂漫的长安大道上,一日之内便能赏遍京城的名花。
梁曹景宗破魏*还,振旅凯入,武帝宴饮联句,令沈约赋韵,景宗不得韵,意*不平,启求赋诗,帝曰:“卿伎能甚多,人才英拔,何必止在一诗!”景宗已醉,求作不已。时韵已尽,唯余竞、病二字,景宗便*笔,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帝叹不已,约及朝贤,惊嗟竟日2。
久旱逢甘雨的心情表达
一天,南朝宋孝武帝令群臣赋诗。沈庆之自己不会写字,也不认字,看到孝武帝也要他做诗,不免有些焦急。无奈,只好奏明圣上说:“臣自幼不会写字,请允许我口述,让颜师伯记录下来。”孝武帝接受了他的请求,就命颜师伯执笔记录。沈庆之思索之后说道:“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孝武帝听了,十分高兴。在坐的文武大臣听罢,也都异口称赞这首诗的语言优美。
在我看来,沈庆之、曹景宗二人,未必真能作出这样令人叹服的好诗,疑为那些多事的人所杜撰。然而,这两首诗正好可以合成为这样一篇佳对:“辞荣圣世,何愧子房?借问路人,何如去病?”若全用后两句,亦非常恰当真切。
旧传有诗四句夸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好事者续以失意四句曰:“寡妇携儿泣,将*被敌擒。失恩宫女面1,下第举人心2。”此二诗,可喜可悲之状极矣。
过去社会上流传一首诗,四句,称道人的得意,说:“久旱逢甘雨,他乡见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有些多事的人,又仿照这首诗,续得四句,描写人的失意,说:“寡妇携儿泣,将*被敌擒。失恩宫女面,下第举人心。”这两首诗,将人得意时的喜悦,失意时的悲伤,描绘得淋漓尽致。
雨后逢甘露下一句是什么
宋孝武尝令群臣赋诗,沈庆之手不知书,每恨眼不识字,上逼令作诗,庆之曰:“臣不知书,请口授师伯。”上即令颜师伯执笔,庆之口授之曰:“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1?”上甚悦,众坐并称其辞意之美。
予谓沈、曹二公,未必能办此,疑好事者为之,然正可为一佳对,曰:“辞荣圣世,何愧子房?借问路人,何如去病?”若全用后两句,亦自的切3。
汪洙,字德温,鄞县人。其幼颖异,九岁能诗,号称汪神童。汪洙诗才横溢,他先后写了不少五言绝句诗,都是一些便于孩童记诵的短诗。就有当时的塾师门将汪洙所赋的三十多首五言绝句汇编诠补成集,题为《汪神童诗》。《神童诗》文词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儿童记诵,它与《三字经》等同誉为“古今奇书”,成为训蒙儿童的主要教材,流传极广,影响深远。
久旱逢甘雨的下一句是他乡遇故知。这句话出自北宋汪洙的《神童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这也是人生的四大喜事,即旱了很久下雨,在异地他乡遇到老乡,结婚的那个晚上,考中进士金榜题名的时候。